魯山窯瓷器明清有仿造嗎,磁州窯和耀州窯都是民窯?
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民間陶瓷窯系,創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磁州窯在我國瓷業的作用,明代已有評估。瓷器,又名磁器;《五雜俎》解釋“磁器”是這樣說的:“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蓋河南磁州窯最多,故相沿名之?!贝胖莞G品種諸多,以白地黑花(鐵銹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
下面介紹兩個典型的磁州窯藏品:
(1)金 磁州窯黑釉鐵銹花玉壺春藏品圓唇口外撇,細長頸,溜肩,垂鼓腹,圈足。器身施黑釉,釉色烏黑如漆,釉面光澤,細潤。腹部褐色鐵銹花紋,紋飾清晰。黑褐二色對比鮮明,黑釉釉面烏亮,褐彩烏光,風格獨具。
(2)金 磁州窯黑釉鐵銹花狗舔碗碗器型挺立,束口,圈足,內外施黑褐釉,黑、褐釉交融,呈色油亮。碗內有鐵銹花紋,五道鐵銹花紋樣猶如花瓣,清晰分明。碗內釉面上帶褐黃色條縷絲紋,類似野兔毛毫,整器造型渾厚大氣,黑褐二色相互映襯,褐彩烏光,獨具一格。研茶沏水,或單獨陳設,侍奉身前,堪稱一時雅事。
收藏佳品-鐵銹花這種在黑釉上繪醬褐色花紋的技法俗稱“鐵銹花”,因其花紋顏色似鐵銹色而得名,屬結晶釉的一種。鐵銹花裝飾技法流行于宋、元時期北方地區的黑釉瓷器上,圖案多為不規則的斑點、條紋,或簡化的花草紋飾,用筆灑脫、不拘泥。器形多見碗、盞、小口瓶、玉壺春、罐等。目前發現的燒造鐵銹花的窯場有河北磁州窯,河南臨汝窯、魯山窯,山西懷仁窯,甘肅安口窯等。
鐵銹花瓷器的燒制難度非常大,在施掛黑釉的坯胎上,用富含氧化鐵的涂料繪畫花紋,然后經1300℃以上的高溫燒成。在緩冷過程中,釉層表面花紋處富集的鐵分,形成過飽和赤鐵礦(三氧化二鐵)晶體析出。多數鐵銹花瓷器都不能盡如人意,不是燒的顏色暗了,就是燒飛了看不到,所以,品相上佳的鐵銹花瓷器彌足珍貴。
怎么看瓷器的年代?
區分瓷器年代的價值主要是各地瓷器燒造窯口的價值,因為各朝各代建都地址不同,窯口選址不同,各窯口的窯土 ,制作工藝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年代價值也不盡相同。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各個省份各地窯口在各個時期的特點和制作工藝的差異。
浙江?。?/p>
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漢代已燒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時期成為浙江境內僅次于越窯的青瓷 瓷窯。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瓷胎呈色較白,白中略帶灰白。三國西晉時胎質較粗,坯體沒有完全燒結,到了東晉,胎質細膩,有很大提高。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2)三國兩晉時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亦有少量青黃色和青綠色。南朝時釉色普遍泛黃,開冰裂紋,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現黃或淡黃色。晚唐至宋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胎釉結合緊密,少有剝釉現象。(3)產品品種和造型大多與越窯相同,但也有特色產品,例如,東晉時期的牛形燈、褐彩蓋罐和五聯罐等,而三足洗、槅 、獅形燭臺、蛙形水盂及隨葬的明器極少生產。唐代撇品璧形底碗,腹壁作45度傾斜,較越窯為高。五代北宋的印盒,造型趨于寬和扁。(4)裝飾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弦紋、蓮瓣紋和褐彩,其中褐彩頗有特色,普遍使用于東晉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別是那種繪長條形的紋飾,起筆細,收筆粗,為其它瓷窯所不見。唐宋時期紋飾簡樸,不見繁縟的刻劃花,這與北宋時的越窯不同。
余杭窯: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后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 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 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婺州窯:在今浙江金華地區,唐屬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三國,唐宋時窯場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生產地區。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三國時期的胎普遍呈淺灰色,斷面較粗,沒有完全燒結。西晉以后,一部分產品改用含鐵量較高的紅色粘土作坯,胎色較深,多呈深灰或紫色。唐至宋胎色呈深灰或紫色。(2)三國時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釉層厚薄不勻,常凝聚成芝麻點狀,釉面開冰裂紋,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往往有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西晉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釉面開裂和晶體析出更多。南朝時釉色普遍呈青黃色,易剝落。唐至宋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釉面開裂處仍可見星星點點的奶白色晶體析出。宋代的精致產品中,也出現過色澤青翠的色調,并具有較強光澤感。(3)婺州窯的歷代制品均屬一般民間用瓷,品種比越窯少,主要生產盤口壺、罐、碗、盆、碟、水盂、盞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雞籠、谷倉、水井等明器。產品的種類和造型多數與越窯、甌窯類似,獨特的造型有三國時的人形五聯罐、三圓柱形足水盂,西晉時堆貼龍紋盤口瓶,唐代的蟠龍瓶、多角瓶,五代至宋的堆紋蓋瓶、糧罌瓶等。其中多角瓶為直口圓腹,腹部一般呈三級葫蘆形,上小下大,每級裝圓錐形角個,至宋代演變成堆紋瓶,肩腹部堆塑人物、飛鳥及禽獸等,均為明器。
德清窯:因地在浙江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影響很大。朝初100多年間。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黑瓷胎中鐵、鈦含量較高,普遍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淺不一的灰色或紫紅色。 (2) 黑瓷釉層較厚,呈黑褐色或黃褐色,佳者釉面滋潤,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妝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綠或青黃色、釉色比較深,具有較好的光澤. (3) 所燒黑瓷和青瓷,造型大體相同。產品有碗、碟、盤、耳杯、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罐、盒、燈和盞托等,造型風格與婺州窯、越窯相似。特色產品有直筒形小蓋罐、扁圓形蓋盒和茶盞、淺盤形盞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為其它同期瓷窯少見。(4) 裝飾十分簡單,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幾道弦紋,或在青瓷上飾幾點褐色點彩。
鄞縣窯:在今浙江鄞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 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另兩處均為五代、 北宋時期。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余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 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創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進入鼎盛階段,到明代中葉以后漸趨衰落,以燒青瓷聞名于世。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虉F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2) 南宋以后施石灰堿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鼎式爐、八卦爐、奩式爐、渣斗、盆、塑象、膽式瓶,龍虎紋瓶、五管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云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3) 南宋晚期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 、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4) 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 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并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云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于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墻壁,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紅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5) 明代制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于粗糙。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 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 (6)從裝燒方法認識各時期器底特點: 1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官窯:宋室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窯,先置修內司官窯,后立郊壇下官窯,修內司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現已確認的只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專燒青瓷。其特征和堅定要領是:(1)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2)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3)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4)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武義窯: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 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里多刻 花蓖點紋裝飾,外部刻復線紋,這類碗盛行于宋元時期,在浙閩 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里中心多印陰紋花 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
西山窯:在浙江溫州西山,故名。燒造時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質較細膩。釉層肥厚,以淡青為主,少數開片。裝飾以刻劃蓮瓣紋為主。
吳興窯:在浙江吳興,故名。為東晉唐宋瓷窯,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內呈黃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開片。
象山窯: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 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 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余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紹興富盛窯:因窯址在浙江省紹興縣富盛而名。是戰國時 期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窯合燒的窯場,這類窯 場分布在紹興市、肖山市一帶。印紋硬陶和原始 青瓷雖同燒一窯,但產品迥然不同。陶器質地粗 糙,一般都燒制容量較大的罐、壇一類貯盛器; 原始青瓷則胎質細膩,白中泛黃,器形多為碗、 盤、缽等飲食器。器物造型有自己獨特風格,如碗、缽灑盅等大宗產品。給人以輕巧的感覺;鼎 多取銅器形式。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器內 底有細密的螺旋紋,器外底有切割線痕,說明系 用陶車位坯成形。紋飾多為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
黃巖窯:在浙江省黃巖市而名。時代從東漢 到唐宋都有發現,以青瓷為主。
紹興窯: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 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里有螺旋紋,是浙江早 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特征。
蕭山窯:地在浙江省蕭山市,故名。燒造時代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東晉。東晉窯址于1954年發現,以燒造青瓷為主。胎色灰,碗盤為平底足有支燒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為多。此外有天雞壺、四耳雙鋪百銜環壺、燈和盞等。盆、盂、碗的口沿上,有排列整齊的褐色斑點,是其特征。
麗水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屬龍泉窯系統,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余處。主要燒造年代為元代。瓷質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仪嘤缘挠陨咏扒?。從出土的龍泉釉盤,碗一類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書“八思巴”文。元瓷帶"八思巴"文字的目前共發現四處,即龍泉縣二處,廣東南海窯一處,麗水窯一處。龍泉縣出土的為陰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紋飾之中;麗水窯的則在碗的中心印陰文大字;而南海窯的則是圖章款,有長方形、方形、銀錠形三種,文字有"八思巴"三字的,也有三個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泰順窯: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慈溪窯: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 與余姚毗鄰。產品以壺灰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 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松脆易破。
東陽窯: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后期又續有發現。始燒于唐而終于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寧波窯: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處窯址, 以郭堂岙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后期即燒青窯、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云湖與郭堂岙隔嶺相望,燒瓷始于東晉終于南朝,以 青瓷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窯標本具唐代特征,以碗為主,光 素無紋者多,少數印有雙魚紋;有于碗口里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 者,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時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窯,史所燒者曰“哥窯”, 弟者曰“弟窯”。兩窯的記載最早見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 “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 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贝撕笥嘘P兩窯的著錄漸多,均源于此。 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如冰裂,紋片呈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 之稱。傳世品較多,多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迄未 發現傳世哥窯標本,哥窯是否屬于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于證實。
江山窯: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于遼晚期,盛于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上虞窯: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是國內發 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于宋。東漢小仙壇窯址出土標 本,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當時除燒青瓷外,還燒黑瓷。 三國、兩晉、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 紀年銘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 余姚、寧波、鄞縣等窯關系密切,造型、紋飾有共同點,同屬以余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 器,絕大部分都取給于這些瓷窯。
臨海窯: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岙,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薄,釉 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秘色窯: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窯。秘色之名始見 于晚唐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詩》,唐人對此未加注釋;南宋趙德麟 《侯鯖錄》釋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p>
河南?。?/p>
扒村窯:在今河南禹縣扒村,故名。創燒于唐,終于元,屬磁州窯系,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其產品特征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黃,白釉呈乳黃色。 (2) 白地黑花與磁州窯風格相似,不同處是紋飾筆調粗放凝煉,黑彩濃厚,也有在白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盤、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內用黑彩繪蓮花、荷葉、水波等紋飾,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
汝窯:在今河南寶豐縣,宋屬汝州,故名。以燒青瓷為主,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質細潔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純正的天青色為主,有淡和深兩種.此外還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較為光亮,一般都是細密開片,無紋片者較少見. (3) 器形有盤、碟、洗、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 (4) 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支釘支燒,一種是墊圈或墊餅墊燒。采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且多靠近圈足內墻,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為3、5、6個,以5個為多,橢圓形水仙盆則采用6個支釘。采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 (5) 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兩種,器底刻"奉華"和"蔡"字款。
鈞窯: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臺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臺或鈞州,故名。始燒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
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縣當陽峪,故名。燒瓷于宋代,燒制白瓷、黑瓷、醬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絞胎等品種。其特征是:當陽峪窯(1) 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妝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紋飾流利灑脫,尤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瓶罐一類器物上除主題紋飾外,剔刻方塊形組成的幾何圖案作輔助紋飾,為其它瓷窯所不見。(3) 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組成對稱整齊與羽毛相似的紋理。
臨汝窯:在今河南臨汝縣,故名。燒瓷于宋、金,以燒制青瓷為主。其青瓷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胎較厚,胎色有灰白和淺褐兩種。(2) 釉色多青中閃綠,釉層較厚。(3) 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為主。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但比耀州窯遜色,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團菊花常見。海水紋具有獨特風格,布局多為圓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常為一朵花或田螺紋。(4) 宋代碗、盤圈足較寬,足端一般無釉露胎,足內有釉。金代產品則挖足較深,足內一般無釉,器內底刮釉一圈,有"澀圈"痕。
鶴壁窯:在今河南鶴壁市,故名。始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唐代燒白、黃、黑瓷;宋金時期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屬磁州窯系。其產品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壺、花口缽等。(3) 宋金時期除燒白地黑花瓷外,還有白釉劃花、褐黃釉刻花及鈞窯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鵝、蓮花與兔吃草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4) 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有5個長條狀支燒痕。盆口徑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縣窯: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始燒于唐而終于金,品種較多,有白瓷、黑瓷、黃瓷、 青瓷及珍珠地劃花。其特征是: (1) 唐、五代以燒白瓷為主,胎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妝土,以增加釉層白度 。器物以碗、盤、壺等生活用具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寬、淺,足外側 邊棱用刀削去;壺頸較寬,柄與口沿齊平,均具有唐代特征。 (2) 晚唐、五代創用珍珠地劃花裝飾,至宋代流行,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 工藝特征。 (3) 還燒制白地黑花瓷,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花紋的較別致 ,是此窯獨創。 (4)采用三岔形支具墊燒,有的器底留有3個支燒痕。
登封窯:在今河南登封縣,故名.始燒于唐代,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終于元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劃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珍珠地劃花卉紋腰圓形枕最為多見。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一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妝土及釉;一為淡赭色,先上化妝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裝飾效果。
魯山窯:在今河南魯山縣,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燒制花釉瓷。
郟縣窯: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燒制花釉瓷、黃瓷及白瓷等。其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與魯山窯不同,就釉色與彩斑特色來看,有黑色、月白和鈞藍釉,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3) 唐代黃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壺等,以碗為多,碗內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這種施釉方法是為了疊燒的需要。罐的造型為口唇微外撇,短頸,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層白化妝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壺流呈短小的圓柱形,多有雙系,壺身印有席紋裝飾,較為特殊。(4) 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與黃瓷碗相同,有的還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繪一朵花蕊。金代則采用中心刮去一圈釉疊燒(即澀圈)。
鞏縣窯: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于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征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制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制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宜陽窯:在河南宜陽三里廟等處,故名。為宋代瓷窯。以燒青釉為主,兼燒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種。青釉施釉較厚、色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葉輪廓線、花筋葉脈以蓖狀工具劃刻,風格與耀州窯完全相同,碗內滿刻菊瓣紋,罐的蓋面刻百折紋,也與耀州窯風格相近。
寶豐窯:在河南省寶豐縣,故名。為宋代陶瓷窯。 產品有白瓷、青瓷,低溫三彩陶器等。青瓷 裝飾有印花、刻花、印花纏枝菊花為多,紋 飾清晰,線條細而圓潤,與耀州窯風格雷同 ??袒ɑy輪廓用刻花法,花葉筋脈用蓖劃, 與耀州窯風格相同。近年在寶豐清涼寺一帶 發現了燒瓷類似汝官窯產品的窯址,被認為 是汝窯的所在地。
安陽窯: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 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 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 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天僖二鎮還發現宋 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后者燒白瓷; 二鎮距磁州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汴京官窯:北宋后期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由官府直接經營的瓷窯,故名。 官窯專為宮廷服務,有南北之分,宋代顧文薦《負宣雜錄》有“宣政間 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記載,明代《事物紺珠》、《留留青》因 襲此說。此窯繼汝窯之后為宮廷燒制瓷器,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質晶瑩潤澤,有紋 片,有紫口鐵口特征,底有支釘燒痕。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東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端螘犯G務條文載: “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 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泵鞔苷选陡窆乓摗酚卸G條,調其特 征與官窯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 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福建?。?/p>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所制供飲茶用的"兔毫盞"最受人歡迎,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后黑釉器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黃色或褐黃色的細毛狀花紋,俗稱“兔毫盞”。(3)產品多為碗盞類,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種,以弇為多。(4)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5)有的器物底足內有“進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貢品。
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于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于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同安窯:在今福建同安縣,故名。創燒與唐代,宋元時期鼎盛,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稱為"珠光青瓷"。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較厚重,胎色有灰黃、灰白、粉黃多種。 (2)釉色青黃或灰黃,尤其宋代,釉色偏黃。 (3)產品以盤、碗為主,還有瓶、罐、爐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為主,無紋飾。宋代青瓷在盤、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器外刻復線裝飾,碗心多有凹入的圓窩,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爐分兩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蓮瓣紋,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爐身刻劃蓮瓣紋。瓶口多下折,瓶身劃復線紋。元代青瓷盤心印陰紋雙魚。 (4)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個小圓窩,瓶罐的外壁多刻劃由細線 條復線交叉的斜十字形紋。
泉州窯: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發現碗窯鄉、磁灶、童子山等窯址十一處,主要燒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時代均在宋元時期。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以碗、盤、洗為主。碗外壁多刻蓮瓣紋。盤類以折沿大盤居多,盤心留有疊燒粘結的條形支具痕。洗類器皿胎薄釉潤,采用覆燒法,口邊無釉,與景德鎮同類器物相比,口緣較厚;器內心印有花卉紋飾。(2)青瓷產品中的壺胎較薄,器形很小,與其它地區不同。(3)黑瓷產品以碗為主,兼燒長流曲柄壺。另有黑釉、綠釉軍持,主要外銷菲律賓等國。(4)童子山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有直口與折沿兩種造型,器內多畫折枝花卉紋,有寫壽山福?;蚱渌娋涞?。日本福岡曾出土該窯所燒制的彩繪盆。
安溪窯:在今福建安溪縣,故名。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明清燒青花和紅綠彩瓷。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有各式盤、碗、瓶、壺、盒子、軍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狀的,也有外印重疊菊瓣紋,內刻纏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種式樣,盒外多模印紋樣,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紋,印紋線條比德化窯同類產品粗。軍持胎較厚,腹部比較飽滿,有的在器身堆貼烏龜并施醬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產品,有在盤心寫"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詩句的;青花盤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紅綠彩繪花卉紋碗產品。
南安窯:在福建南安縣,因名。為宋代窯場,有窯址近五十處。主要燒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盤、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劃紋飾。胎質細潔,致密。
崇安窯: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屬宋代者八處。 因距建陽較近,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造型與建窯相似;燒 青白瓷者發現兩處,出土器物有盤、碗、杯、碟、洗及盒,質 量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因地鄰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鎮、南豐 兩窯一定影響。
福清窯: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閩東沿漲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縣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均燒青釉刻花 筐點紋及黑瓷兩類器物,風格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 物基本屬于同一類型。
光澤窯:在今福建光澤,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 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青白瓷數量多胎潔白,造型多種多 樣,裝飾僅印花一種,紋飾題材有雙鳳、飛鶴、蝴蝶、雙魚、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黃;黑瓷多為各式茶盞, 有兔毫與醬斑,但為數不多。
連江窯: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建國初在浦口、魁岐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浦口鎮所屬井頭里、 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鈞燒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為白 胎,數量較少,粗者釉偏灰。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碗里 飾以刻花篦劃紋,碗外刻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胎釉紋飾均很相似。
閩清窯:在今福建閩清,故名。燒瓷于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四處, 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呈淺灰色, 青的色調少,有福建地區特色。
莆田窯: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浦城窯: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碗窯背,燒青瓷,遺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發現,有雙耳活環扁瓶,瓶身兩 面印福壽字,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 量燒制,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為主,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
仙游窯: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窯址于1953年發現,遺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標本,屬宋代瓷窯。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明弘治 《興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 燒造成器皿頗佳;……北洋澄林有瓷窯燒粗碗碟”
江西?。?/p>
景德鎮: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文獻記載始燒于唐玄德年間,但目前考古發現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燒青瓷和白瓷。宋代燒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繼續燒制,并創燒青花、釉里紅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生產中心,明清兩代燒制青花、彩瓷及單色釉瓷,成就卓著,名聞暇耳。
洪州窯:在今江西豐城縣,唐代屬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東晉,終于晚唐。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骨堅硬,胎色灰白;胎體厚但勻稱,旋削規整,多數器壁下端有一道規整的旋削面。(2)以青瓷為主,釉色有青綠、黃褐等色。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燒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數器物有開片現象。(3)器形常見碗、盤、杯、豆、盞、碟和缽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樸實,但富于變化,并具有仿金銀器的特點。(4)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剔花、鏤空、堆塑和模印等;紋樣線條清晰,刻劃紋樣有蓮瓣、蓖紋和水波紋;模印紋樣常見重圈、梅花和寶相花紋。(5)在裝燒技術上,除支燒、墊燒外,還采用匣缽裝燒,缽內一般放3-5件器物,疊燒或大小套燒,故器物底足無釉,有的器內還有疊燒痕。
白舍窯:在今江西南豐縣白舍,故名。燒瓷于宋元,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潔白,胎體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盤碗為主,還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等,壺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屬器物造型的遺風。(3)裝飾以刻花居多,蓮瓣紋多見;還有剔刻月梅紋的。醬色釉口刻花碗,為其它青白瓷窯所不見。(4)造型、釉色與景德鎮青白瓷產品相似,區別是白舍窯器物底部墊餅支燒痕不呈黃褐色。
七里鎮窯:位于江西贛州東郊七里鎮而名。始燒于晚唐,盛于兩宋,終于元。前后延續三百多年歷史。窯址范圍在東西寬約一公里的范圍內,有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燒制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七里鎮的產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堅細,胎色灰暗,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帶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質細膩,火候甚高,叩之聲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黑瓷制品較復雜,有黑釉,醬紅釉,醬褐釉,茶青釉,黑釉窯變等。但真正烏黑發亮的黑釉不多,窯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紅或紫灰色。七里鎮窯生產的多為碗、盤、盞、碟、罐、缽、壺等日用器,器體厚重,大多為實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樂平窯:因窯址在江西省樂平縣而名。燒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所燒青花瓷器分粗細兩種,粗者胎質厚重,釉汁呈藍灰色,青花色調較淡;細者胎質白而薄,釉色晶瑩,青花色調清新明晰。器物多為碗、盤、碟、盅之類,以碗為大宗。圖案有人物、奔馬、八卦、菊花、纏枝花卉、變形梵文等。樂平窯以青花碗為最具特色,碗心往往有“?!?、“壽”、“善”、“光”等字樣,或有魚、蟹、兔、菊、牡丹和纏枝花卉等圖形。碗底寫有“萬福攸同”,“ 富貴佳器”之類的吉祥語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銘。
在中國宋代民窯有八大窯口,正好以長江為界,北方四個,南方四個。北方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定窯,四個窯系;南方是饒州窯,就是景德鎮窯,以及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四個窯系。中國地大物博,地方窯口也很多,新手收藏者要多學習學習,才能掌握各個窯口的特點,才能知道瓷器年代的價值。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