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瓷器的紋飾特征,宋遼金元玉器透雕與明清透雕刀法工藝上有何不同?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國的玉文化具有八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具有典型特色的宋代玉器制作工藝對周邊的遼金玉器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隨著元蒙入主中原,其玉器的技藝特色仍然沿襲了前宋的特征,而明清玉器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其玉料材質的不斷提高,其雕琢工藝更加精湛,而其中的透雕技藝是玉器工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提升,由于它起源于戰國時代,延續于宋、遼、金、元玉器,同時影響了明、清玉器的發展,對于上述各朝各代透雕刀法工藝上的區別,請看本人的以下敘述:
我們都知道,玉是一種硬度很高的大型寶石,先人在對她的雕刻中所采用工具的硬度比其更高,而透雕在當時屬于難度較高的一種,雖然戰國以后鐵制琢玉工具得到大量運用,但對于透雕(又稱鏤雕或鏤空雕),還是采用先人留下的線鋸拉絲的方式來去除多余的玉料,當時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金剛質鉆頭,先人在透雕部位預先設計好紋飾,然后在其邊緣鉆好一個或數個圓孔作為基準點,然后將玉定位在木制夾具上,用專門的線穿過已經打好的孔,順著已經設計好的紋飾邊,一邊蘸著解玉砂漿,一邊來回抽拉,就像木工拉通花一樣,俗稱“搜工”。
透雕工藝題材豐富的宋代玉器前面問答已經說過,宋代玉器以世俗化題材為主,又受到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其題材的細節更加豐富,大多以花卉與禽鳥為主。從圖案形式上來看,宋代玉器作品一方面非常講究玉器圖案中各裝飾細節對稱,另一方面又很注重人們常見的生活情趣,而且能使得二者高度統一,這是明清透雕玉所難達到的。宋代透雕玉器的種類很多,其構圖精致,鏤層細析,例如出鳳穿花、龍穿云與穿竹為主題的佩飾,從刀法痕跡來看,植物的花葉、飛禽的羽翼與魚類的尾鰭等表面裝飾都是采用刻度較深的硬直線來表示,外部的邊緣都是采用鋸齒狀表示。宋代典型花鳥透雕玉器就很能證明當時精湛的刀法:玉片裝飾上的花葉外形簡練緊密,兩者數量雖然不圖多少,但整個玉料的空間已經被尺寸較為夸張的花葉所填滿,圖案表面起伏度不大。但所注重的是圖案深淺的變化,而非層次區分(相反,元明玉器透雕卻過分強調透雕層次,而忽視了細節的處理)。另外,在花卉的紋飾中,其葉脈以陰線勾勒為主,做到該粗則粗,該細則細,做到結構比例疏密有致。
遼金玉器,其透雕工藝來看,前者沿襲了唐代工藝,而后者借鑒了宋代工藝一.民族風格強烈的遼代透雕玉器
契丹建立的遼是地處中原的大宋王朝的心腹大患,兩者雖然戰爭頻繁,但其兩者的文化交流始終沒有停留,而遼的琢玉工藝卻沿襲了唐代的傳統而很少受到宋代玉器工藝的影響,其造型不拘一格,布局不受傳統思想的局限,但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形態既不具有吸引眼球的夸張,也沒有炫耀琢玉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繁縟裝飾。大雁、天鵝與仙鶴在漢民族眼中都是優雅的鳥類,而在它們在契丹人眼中猶如即將征服的中原,故在五代時期,遼就開始侵擾邊境,“海東青啄鵝”就是契丹人根據自已多年的打獵經歷所作的透雕玉作品。從這件作品來看,遼代玉器題材加入了民族因素,透雕的工藝與表現手法基本延續唐代傳統,但刀法痕跡比唐略粗而不太注意細節,從兩個飛禽表面的陰刻線來看,遼玉刀法比宋、元、明、清要寬而硬朗,但透雕側立壁上的刀痕更為粗糙?;蛟S契丹人思想也單純,只是將其日常打獵過程所見所聞的場景體現在玉器題材上吧了,在欣賞此玉器的同時,使得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游牧民族雖然沒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但卻擁有無拘無束的想象力。
二. 借鑒宋代琢玉工藝的金代透雕玉器
金是發源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他們早期受到遼的控制,故玉作上在繼續沿襲遼代玉器傳統的同時,又強烈吸收宋代玉雕工藝中的優勢,故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其玉飾品既體現了遼代的清素平淡,有出現了具有高度發達、題材豐富、層次分明透雕工藝的玉器,其復雜度不遜色于宋代同類玉作、 例如這個金代的透雕作品-荷葉巢龜飾,總體是沿用了宋代玉器的造型,但其玉表面的陰刻線比宋遼玉器更深,背截面底部呈現橢圓狀,又稱“U”字型,而荷葉的卷曲性更為夸張,立體感更強,從花葉脈絡勾勒的刀法細節上,比宋代玉器更加節省、疏朗,硬朗有余,卻委婉不及,總體看來其透雕鏤空細節之處不如宋代玉器之多,但卻間接說明了金代玉器一方面受宋代制玉工藝與表現手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粗曠特性,同時還有不多講究用工、線紋歧出,過界較多的習慣。金代玉器之所以能夠如此發達,是因為他在聯宋滅遼與再滅宋的靖康之變中,搶奪了上述兩國的玉器的同時,也俘獲了大量的玉器匠人為其服務的結果。
各具特色、風格不一的元、明、清透雕玉器一.透雕工藝偏粗的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的透雕工藝還是沿用了宋、金玉器的風格上繼續向前發展,同時其浮雕技藝也被用的出神入化,圖案紋飾保存了宋代傳統的花鳥與山水的同時,還添加了前朝的螭虎與該朝的海獸,元盡管是來自草原的蒙古,但在漢化的過程中不得不采用進步的政策以鞏固其統治,故其玉器作品以形神氣韻取勝,同時保持了本民族質樸的特點,玉器中粗曠豪放的外表中不乏含有細致入微之處。與前朝玉器相比,元代玉器的透雕以圓形為主,例如透雕爐頂,其外形就是圓柱形,其外表圖案與宋金玉器相比,其紋飾顯得稍有蕪雜凌亂,刀法不夠簡潔利落,雕琢的工藝沒有前代細致,從側面來看,所透雕玉器的內壁拋光處理不求甚精,故意顯得粗放。由于元代玉器更注重實用器皿為主,在透雕兩邊手提把手的同時,偏重表面紋飾的修飾,而不注重透雕本身的美觀度。雖然細節不注重用工,但在構圖把握上做得到位,透著靈氣的粗曠。
二.透雕工藝精湛的明清玉器
繼承前朝工藝的明代玉器明代玉器繼承了宋元傳統,外在造型顯現出元代玉器的粗曠,但題材繼續沿用宋代常用的動植物外又添加了人物,明代玉器也是注重實用器皿的發展,但與元代玉器相比,玉的胎體更加厚重,其透雕的技術比元代玉器更加細膩。在平面片狀的玉料上能用透雕的方式雕刻出兩層不同的花狀圖案,俗稱“花上壓花”,這種透雕立體器物時,能恰到好處地把握好玉器表面與其內部之間的和諧,對清代玉器的透雕頗具影響。刀法下產生的裝飾線條剛勁利落,棱角分明,其不拘小節的特點仍然借鑒了遼、金、元玉器的共性,即處理不求甚精,但這并不妨礙它對古樸大氣的追求。明代玉器皿的外形一方面是仿照商周青銅器的造型,但透雕工藝仍舊沿用了元代花形杯工藝的余續。
雖無題材創新,但工藝精湛的清代玉器清代玉與明代玉相比,采用了一器多工的特色,也就是一件玉器,每個匠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工序即可,也就是浮雕與透雕等各有分工。與前朝的各種透雕工藝相比,清代玉器的紋飾都是抄襲前朝,自己沒有創新,但在紋飾細節的美化與修飾上下了很大功夫,故清代透雕玉器的很少出現像前朝玉器所帶的各種如跳刀、麻底與毛道等毛病。尤其是乾隆期間的“乾隆工”,透雕玉器的表面的陰刻線更加細密,各角度規整,勻稱度好,不存在斷刀或接痕的缺點,線條與明代刻線相比更加整齊,邊緣的圓潤度也理想。刀法產生的層次更加復雜,立體感更強,同時拋光度更加精良,整個玉器表面光潤細滑,油脂或蠟狀光澤更加強烈,尤其是仿古玉器上的紋飾比宋、元、明的玉器更加精整華麗。
結束語總之,玉器透雕是一種傳統的精湛琢玉工藝,它在宋代進一步發展,雖未影響到與其對立的遼代玉器,卻對金代玉器的透雕工藝產生了影響,而在隨后的元、明、清三代,透雕工藝與刀法在被繼承的同時又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希望上述觀點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閱讀。
戰國玉勒子繩紋特征?
勒子,古老讀音為lēizi,源于初始并非玉石瑪瑙,結繩后的繩子于生產勞動中的應用附件,將獸皮包卷繩上兩端用細繩系緊,成為提握功能,后發展為更加耐用的石玉材料,直至成為飾品等等。也稱“蠟子”,文記主用“勒”字底下加個“玉”字旁,即“勒玉”。
1、起源發展:玉勒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飾,一般中間有通天孔。多屬單獨佩戴使用。從紅山、良緒文化一直到明清時期多在加工制造,形成了一個器型豐富,紋飾多樣的勒子系列。
2、常見型制: 一般有圓柱形、扁圓柱形、紡錘形、束腰形、腰鼓形、方柱形、扁方柱形、三角柱形、六角柱形等。
3、常見紋飾: 一般早期以素面為主,后出現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線形紋、谷紋、勾連谷紋、云紋、勾連云紋、龍紋、鳳紋、文字等。
4、鏤雕方式: 一般有平面線刻、曲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
5、二大高峰:一為良渚文化時期出現的線刻和淺浮雕相結合的獸面飾、絞絲紋、弦紋等精美紋飾的勒子;二為戰漢時期出現的高浮雕、鏤空雕等集多種工藝于一身的并玉質精美的作品。
6、收藏前景:因勒子屬佩飾件,一般選材較好。型制豐富、雕琢紋飾精美。玉勒子的諧音“玉”為“遇”,“勒”為“樂”,寓意為“遇樂”,不僅象征著吉祥,而且還具有較高的工藝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又可把玩,因此,廣受玩家的追捧。
如何通過瓷器的器型形態特征鑒別其年代?
如何通過瓷器的器型形態特征鑒別其年代?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鑒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鑒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鑒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鑒定與鑒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鑒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F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鑒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鑒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后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鑒定鑒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回到話題上來。
如何通過瓷器的器型形態特征鑒別其年代?
“通過瓷器的器型形態特征鑒別其年代”這在三地打印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完全可以運用到瓷器的制作之中的前提之下還來談這種自欺欺人、誤人子弟的言論,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與底氣,只是不知其勇氣和底氣究竟何來?
關于“傳統瓷器宏觀特征鑒定法”之弊端我已論述過多次,此不贅述。型、胎、釉、飾、彩、工、款等均可在“私鑒私藏”范疇和領域內探討和論述,但必須僅僅局限在“私鑒私藏”也就是“誰鑒定誰購買”這一狹隘領域內進行,絕對不要試圖“私器公用”,否則罪在不赦。
既然是在公共領域,我們談問題就應該站在公共立場,而不應該局限在“私鑒私藏”的狹隘天地里坐井觀天,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瓷器鑒定的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必須統一、同一和一致,而不能像“宏觀特征法”那樣主觀、隨意、片面和偏執。
“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由于氣泡的微觀衰變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復制和無可取代的本質屬性特征,同時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直觀性和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特性,從而使得鑒定結論的可靠性和可考性高達百分之百,且簡便易行,值得推廣。
在“公鑒眾藏”領域,靠著型、胎、釉、飾、彩、工、款的“蒙、猜、估、賭”式鑒定瓷器的真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公鑒”領域請用“公器”而絕非“私器”,這已經成為公眾之共識,任何“私器公用”的企圖和做法都將被人鄙夷和唾棄。
既然有可以直接丈量瓷器年齡和所處年代的本質性、規律性的方式、方法和路徑,何必去繞遠、費事而又不可能精準斷代地去研究“如何通過瓷器的器型形態特征鑒別其年代?”的間接方式、間接方法和間接路徑呢?
上幾件古董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元青花鼎盛期神級臻品魚藻紋碗。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無框六字單行神級臻品青花弦紋龍紋高足杯。
北宋早期哥窯神圣之品百積碎魚子紋雙耳小瓶。
剪紙吉祥紋樣及意義?
萬字紋
傳統紋樣之一,即“卍”字形紋飾。常作為護身符或者宗教標志,被佛教信徒視為吉祥、萬福、萬壽的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符號。萬字紋有單字,亦有連圖,還有左右旋之分?!皡d”字四邊向外延伸變化,相互連接,以二方或者四方連續的形態出現,又可演變成其他紋飾圖案。俗話說“萬字不斷頭”,這種連續紋飾圖案用來寓意綿長不絕、萬福萬壽不斷,也叫做“萬壽錦”。
在民間的絲綢刺繡、織造藝術品中,“卍”字符的應用極其廣泛,它的紋路變化多樣,還有多種變體形態。藏族婦女的頭飾,腰間的香包,衣服的背面、腰帶、襪墊等等都有萬字紋飾圖案,在藏民心里,這是吉祥之物,象征著幸福美好。青海甘肅一帶的部分藏民,至今為止,他們再娶親時還保留著一種傳統習俗,婆家用青稞繪制“卍”字符在羊皮子上,鋪滿小院,以示陰陽相配、魚水合歡、長長久久之意。
據《辭源》記載:“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來胸前之符號。唐代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正式將其選為漢字,讀作“萬”。
回字紋
一種傳統的裝飾紋樣,字面意思,因其形狀像漢字“回”,所以稱為回紋,圖案以橫豎折繞組合而成的一種回字形的裝飾紋樣。它的外形看起來規整有序、綿延不絕,因此在民間流傳著“富貴不斷頭”這一說法?;刈旨y的造型多樣,變化多端,平時稍加留心,我們就會發現,在現代的古典家具中,就能看到這種極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以四方組合形式出現的回紋圖案,也叫做“回回錦”,寓意吉祥,和萬字紋一樣,也是明清時期家具上最常用的裝飾紋樣。
盤長紋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之一,也是佛教“八吉祥”中的第八寶。盤長紋樣中的線條無頭無尾,相互串聯而成,整體形狀連綿不斷,象征著永恒不滅、生生不息。盤長是佛教八寶中的第八件寶物,意為回環貫徹、一切通明。
八件寶物隨著文化發展進步,慢慢演變成八種符號,寓意吉祥美好,成為一系列的組合紋樣圖案,稱之為“八吉祥”,分別是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金瓶、金魚和盤長。
盤長根據形狀特點來劃分的話,有方形、圓形、方圓組合形。以四方形為外形輪廓基本的有方勝盤長、四盒盤長等,圓形則是萬代盤長、梅花盤長等。盤長的自由組合紋樣有很多種,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找看。
下面這幅圖是不是很眼熟呢,像不像中國聯通的標志。
古代傳統寓意紋樣,兩個菱形方塊邊角重疊組合而成的紋樣,和上面所講的盤長組合在一起,則是一個富有吉祥寓意的幾何裝飾紋樣,方勝盤長紋?!皠佟笔枪糯裨捁适氯宋镂魍跄杆宕鞯陌l飾,指的是古代女人的飾物。兩個方形相疊,意為“同心相連、彼此相通”,表達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說個比較常見的,某知名金飾品牌就出了一款方勝紋轉運珠。言歸正題,明清時期,方勝紋作為裝飾紋樣常常出現在織錦器皿還有家具圖案上,而同心方勝紋的飾品等物件則是男女之間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
天圓地方,圓為天,地為方,古錢是外圓內方,以孔為眼,象征著無規矩不成方圓,平等包容之意。在剪紙作品中,銅錢經常與鼠進行組合搭配,其寓意為財源廣進、招財聚寶,簡單來說就是“數錢”。銅錢紋是人們心中財富的象征,將銅錢和其他紋飾搭配作為剪紙紋樣,意為財源滾滾來,衣食不用愁。
“錢”與“前”諧音,與蝙蝠紋飾組合,意為“福在眼前”。
明清仿哥窯瓷有什么特征?
據《皇明紀略》記載:明仁宗當太子時,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窯器,但永樂仿哥窯器,至今未能找到傳世品。
臺灣故宮藏有“大明宣德年 制”六字楷書青花瓷款的哥窯盤和碗,但是否為明仿,尚有爭議。 屬成化款的仿哥窯器在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質細潔、白凈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黃兩種,釉色滑潤,光澤度很強,開片整齊。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窯器精品不多。
清雍正唐英時,又恢復仿哥窯生產,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紋片錯落有致的“金絲 鐵線”,也有單純的大紋片或小紋片,釉色以深淺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鐵足”,其胎質較厚。干隆以后繼續仿燒,官窯多書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窯的基礎上,又發明了藍釉哥窯、綠釉哥窯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鐵沙青銅器紋飾的品種。民窯仿哥窯盤一種,底有七個醬色支釘,俗稱“七星盤”,為雍正及干隆早期產品。
評論已關閉!